就是因為熱

就是因為熱

雖然是從1997年的那個夏天開始,但其實更早的1980年代,寶銳就有了最基礎的技術。會踏入綠屋頂產業是很偶然的機會,那時候創辦人就在夏天炎熱的臺南...

夏天頂樓的太陽直射,頂樓地板的溫度通常會高達攝氏40~50度,熱的傳導使得頂樓下的房間,室內溫度同樣令人懊熱。

1997年的夏天

夏日,藍藍的天空雲絲飄,刺眼的陽光當頭灑落,柏油路面也被曬得軟軟的,向遠處看去,馬路上似乎有一片透明的蒸氣在升騰。每到中午,屋頂上的太陽好像是要把人烤熟,頂樓的房間溫度高到只要待上一分鐘,就能汗流浹背,只想馬上離開。那時候剛洗好、脫完水的衣服,只要拿到頂樓房間,1個半小時後就被烤乾了。

即使到了晚上,空氣中那股又悶又熱的溫度,還是依據盤旋在房間,幾乎要到午夜11點,房間才能稍稍感到被放涼。寶銳那時候在臺南發跡,創辦人白天忙完事業,晚上回家休息,一覺到天亮,床巾、被單都是被汗濕透一片。

寶銳的綠屋頂就是從熱開始悶出來的!

傳統在屋頂利用空間種植盆栽是一種減少熱度的方法。但多半是屋主喜好園藝,對於屋頂隔熱其實作用不高。

開始之初

一開始想的方法很簡單,從綠化開始,想說種幾棵大一點的喬木,靠著樹蔭多少隔熱一下。為何不是從臺灣最常見的鐵皮屋開始?原因是創辦人的喜好,因為喜歡植物,討厭醜,當然也沒預先準備花一大筆錢的想法。

夜裡實在無法好好休息,因此一有想法,很快就決定搬好幾盆的植栽上頂樓。從買盆子、土壤、植栽都是親自動手,到現在還是記憶猶新,因為實在很重!

不過盆栽計畫卻是失敗了!因為不可能放滿整個頂樓,所以露出的樓板還是一大塊,房間還是感覺到很熱。加上工作還是很忙,一忙就忘記澆水,即使當初選擇的還是一個禮拜只需要澆一次水的植物。

早在三十幾年前的專利,已經在花盆設計中利用水土分離方式種植,特點是能自動給水。不過在當時,台灣市場普遍以價廉物美為要求,對於新開發成本較高的盆體,興致缺缺。

轉折之處

臺灣的緯度,夏天的陽光似乎特別熱,頂樓的溫度讓澆水幾乎變成每天必要的工作。盆栽空間的限制,種下的幾盆灌木、小喬木似乎也懨懨的,長勢不佳,零星的樹葉在伸展有限的枝枒上顯得很寥落。

如果能把整片屋頂都遮蓋,才能有效隔熱吧!難道非得要蓋鐵皮屋?

這個想法就像野草一樣蔓延,很快就決定往這個方向思考。那一年臺灣還沒有開始流行綠屋頂,甚至連聽可能都沒聽過。即使少數案例,多是使用國外技術以及土方法試驗,失敗率極高。

這個想法勾起了創辦人更早以前取得的專利,那個專利先是在臺灣取得〈1984〉,後來委託專家在美國申請,結果卻因為撰寫的不周延,結果竟然輸給晚一年申請的德國公司,沒有順利取得。

這個專利是一種自動給水、調水的花盆結構,運用的原理就是水土分離。

網路上常見利用寶特瓶的水土分離栽種方式。

水土分離

利用水土分離的原理,很快思考一個方型的蓄水盆,上面覆蓋一層板子和報紙,然後舖土。這樣開始植物是能順利栽種,但報紙很快因為潮濕而破裂,土會掉進盆子,因此需要尋找可以透水,但強度夠的替代材質。

除此之外,要在屋頂上鋪滿土種花草,那麼還是需要能踩踏,否則浪費了屋頂空間,也無法給水、修剪。因此蓄水盆的結構也需要考慮。承重、隔水、土、植栽、給水等等,都花費了寶銳很漫長的時間去尋找答案。

找答案的過程,都是寶貴的經驗。發明其實是從找問題開始,不知道有問題就沒有起點,寶銳的綠屋頂在問題逐一獲得解決後,終於在2001年完成了第一個產品,取名植物隔熱防水生長座。

既可在綠屋頂施工,也可組合成為盆缽式種植,排除以噴灑式給水的水源浪費,改以底層給水,有效節省水資源,並減低維護管理,提高植栽存活率,讓植物自行決定需要多少水份。同時減輕維護成本與介質深度。

從銷售到施工

2001年完成生長座的開發,同時也試驗了配合生長座的施工工法,可以說這一年寶銳已經具備綠屋頂的完整技術。不過寶銳當時還沒有考慮接受委託施工,而是希望在本業經營下,將生長座進行代理銷售。

綠屋頂其實不只是生長座的技術,而是牽涉到房屋屋頂的施工環境評估,包含承重、水電線路、給水控制、植栽培養、相關園藝設施,以及日後的施肥、修剪維護都是需要專業技術的人力投入。因此一開始寶銳在高雄委託一個家公司代理銷售,生長座的第一筆訂單是來自遠渡重洋的日本廠商。

日本廠商的老闆還特地搭機來台洽談,考慮引進日本。不過這個計畫後來並未啟動,而臺灣的代理公司雖然零星售出產品,但由於購買產品的許多客戶多是園藝業,然後再為客戶進行施工。可是施工卻因為土壤介質使用錯誤,再加上節省預算,給水以人工控制設計,以及忽略各種細節,以至於出現許多問題。

反饋到寶銳後,發現廠商為了賺取利潤,或因為客戶預算要求,因此會以便宜的方式施工,並不會依據寶銳的建議施工。這種只求初期驗收過關,卻不重視日後問題,是綠屋頂失敗的主因之一。

每個綠屋頂其實都是個案,都有不同的實際條件需要評估與判斷。當時寶銳也考慮到本業窗簾受到網路與大陸的低價競爭,市場利潤空間逐漸萎縮,因此在2002年決定轉型,開始以堅持的工法步入綠屋頂產業,那年臺灣其實並沒有專業綠屋頂的施工廠商。